天之星天文论坛(大陆著名天文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历史
查看: 228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天文摄影的过去与未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6-12 21:26: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摄影术发明以前,人类以自然界的景观与现象,通常以图画来描绘或以文字叙述。这种传统的影像记录,会受到记录者主观的影响而失去正确性,这主观的影响因人而民,故无法统一,而且无法大量复制与传播,限制了知识的延续和发扬。
  
  直到1875年摄影术的发明,才改变了人类对影像的记录方式,使人类对影像的掌控趋于统一化、大量化。知识的传播、现象的研究,均得以量化、科学化。特别是天文学研究对于量化、科学化的要求,远甚于其他。因此摄影术引进天文界后,天文学便超脱肉眼的限制,得以迅速蓬勃发展,奠定了20世纪天文物理学的基础。

  同时天文摄影底片性能不断地发展、改进,大型望远镜不断地推陈出新,使人类往宇宙深处探索,都得归功于摄影术的协助。

  直到1980年,传统的摄影底片发展已达到瓶颈,高敏感度、高效率的电子CCD感光元件之引进,使专业大型天文台纷纷将化学底片淘汰,改用矽晶片感光的CCD,重演了当年化学摄影术取代人工图画的历史。化学底片的笨重,不易运输、传递,以及显影条件的影响不尽相同,使化学底片记录的影像有其限制性与缺陷(无法完全量化及统一)。

  然而电子感光CCD元件拍摄记录的影像,却可经由电信网络的传递,即时地传播至世界各地的终端屏幕。而且影像都可以统一规格化、即时化,不必再像以前在暗房显影底片,有时还会有“冲坏”的情况。电子CCD储存的数痊化影像是不会“冲坏”的;大不了重新再经由软件(Software)“处理”,抑或重新再摄取一幅罢了。
  
   此外,化学底片的低敏感度,长时间曝光,经常动辄30-50分钟,和电子CCD的几分钟相比,理旬相形见绌。因此,我们可以这样预期,在可预见的21世纪来临时,天文摄影将全面进入电子化、数位化的新纪元。

  既然如此,那我们为何出版这本《天文摄影入门》呢?

  这种情况就像是摄影术发明后,画家的身价并没有下跌,反而是水涨船高;又像是彩色摄影的风行,黑白摄影反而成为“高水准”摄影者的象征一样。

科技的发展使人类的生活愈来愈便利,相形之下愈是“大量制造”、“人人可即”的未来时代里,要用到“人工”的技术,虽然会被淘汰成非主流,但是价值却不会消逝,因为真正重要的并不是“科技”,而是发明与运用科技的“人”。

  天文摄影的化学底片就是扮演这样的角色,未来它终究会从现役步入“退役”。或许将来只有到图书馆或是电脑资料库才找得到化学底片所拍摄的天文影像。但是它毕竟主宰过20世纪天文学的演进,牵引着业余天文迷走向深邃的星空。

  所以用麦帅的名言“老兵不死,只是凋零”来替天文摄影化学法作注脚,是最恰当不过的。温故而知新正是我们还要了解天文摄影(化学底片)的原因。

  诚然电子CCD为将来天文学影像记录,如旭日东升般开启新纪元,且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9-4.jpgaaaaaoY9-4 (6.44 KB, 下载次数: 235)

9-4.jpgaaaaaoY9-4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Astronomy Forum of Starry Sky ( 浙ICP备16020121号 )

GMT+8, 2024-6-16 09:35 , Processed in 0.084444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